通常情况下,当学习者没有经过困惑时对概念理解肤浅,不会过多考虑教师讲解的质量。所以为了促进批评性思考和学习的深加工,我们需要创设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困惑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当然,这种情况也仅仅发生在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困惑,或者学习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以帮助学习者调节他们困惑的情况下。学习者解决困惑的愿望与能力取决于他们的思考习惯、经验以及原来的知识基础。 (二)预测与开放性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某个知识点的预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教师解答过程或实验的结果加以比较,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其原因在于做预测最大的作用在于教师将得到学生前概念的理解程度并注意到学生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学生会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迷思概念,更加重视实验验证的结果,特别是处理某些违反直觉的概念时,相反的结论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即便预测有错也会有两个作用:一是学生将会意识到他们的思路或者推理的错误,二是更容易促进学生概念的改变。 学生对问题策略的选择依赖于问题的困难程度与自信程度。单一的发现法太费时,而且许多策略不可能被学生独立发现,而单纯的规则讲解与练习较难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猜想、预测、实验验证等,进行开放性分析,并为正确预测的案例建立模型。这个过程也能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为了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需要主动地提供背景知识,强调分析讨论的批评性特征和模型化,引导学生对其观点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信息化、形象化加工,重视操作、迁移和概括总结。 (三)精加工创造新的联结 知识的质量取决于它是怎样被加工的。精加工越合理和明确,它们就越容易被回忆。精加工意味着知识被很好地表征和联结。通过精加工,使知识变成长时记忆的一部分,并且在任何时间因被激活而返回工作记忆。 精加工促进知识结构化,给予知识更多的联系,能够组织新信息,整合新信息到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并再生新信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神经元间的连接越多,牵涉的神经区域越大,新的信息就越能牢固地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知识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把概念或结点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新学习的知识必须整合在旧的网络中才能被提取运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网络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知识结构化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形成紧密联结的、具有层次的、结构丰富的、传递迅速的有序网络。[4]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通过思维图、层次图、类比图、概念图等编码手段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知识的精加工能够主动地产生更多可利用的检索通道,同时也引导陈述性知识进行程序性编码,当陈述性知识被部分遗忘时可使用再生的新信息或者修正信息去满足其他的需要。精加工让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通过精加工进行了系统的理解和整体联结,从而促进了新知识在长时记忆中长久储存,当应用知识的条件线索激活时,知识能够迅速提取,并建立起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迁移的智力模型。 |